第十二章-族群

族群的概念

  1. 族群是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考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
    1. 族籍仅仅是人们对其出身和世系所做的文化解释。人们的特征常常被当作区分族籍的标志,但族籍述求的是文化上认定的社会世系。
    2. 文化被当作族群的区分标志,但是是有意识去挑选能够反映世系或族源的文化特征,而对不能的视而不见。
    3. 族群认同是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过程中构建的一种关系。作为人群范畴,族群是可拆合的、情境性的。
    4. 作为一种自认为或被认为具有共同世系、起源从而也具有共同文化的人群范畴,族群的存在与绵延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无须以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人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
  2. #辨析/族群与民族
    1. 与族群不同,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而且是一种人们共同体。
    2. 民族一般指那些具有自治要求,已被政治疆界化的族群,而族群的政治疆界化则往往要以一定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

族群认同理论

文化说

  1. 按照费雷德里克·巴特的概括,这种理论基本上把族群当成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同时一个族群可以同时认同为)
    1. 在生物学上,它基本上是能够自足、自我绵延的。(一个种族)
    2. 它具有共同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在文化形式的外在统一性上也是可以辨认的。(一种文化)
    3. 它构成了一个交流和互动场(一种语言、一个社会)
    4. 在构成一个可以与其他同类范畴相区别的范畴时,它具有一种自己认定的或被别人认定的成员资格标准。(一个排斥和歧视“他者”的单位)
    • 文化说强调的时第二个,在其中,更常见的是把族群当作一种社会文化的承载和区分单位
  2. 由于把不同的族群基本上当成不同的社会文化承载和区分单位,因此这种理论具有以下含义:
    1. 族群是在遥远的过去,在相对隔绝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的。
    2. 族群之间的根本差别是文化差别,共同的文化特点是族群认同的客观现实基础。
    3. 族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主要是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族群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这些差异的消失,即文化同化的发生。
    4. 由于族群是在历史上人们处于隔离状态时形成的,因此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隔离的消除、文化趋同的加剧,族群问题以及族群本身会因不合时宜而最终消解
  3. 文化说的缺点:这种理论对于族性以及与它相关的问题的认识过于简单和乐观。

费雷德里克·巴特的族界理论

  1. 族群并不是一种文化承载和区分单位,而是一种社会组织。
  2. 自我认定的归属和被别人认定的归属,是族群最重要的区分特征。根据一个人的出身和背景来推定的基本身份归属也就是所谓的族属。
  3. 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产生出认辩该族群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界的方法。因此,与其说文化差异是族群的定义特征,倒不如说是族群认同和族界维持的一种“牵涉”或结果。
  4. 他认为,把归属认同当做族群的主要特征,能解决两个概念的难题:
    1. 只要把族群定义成一种既具有归同性又具有排他性的群体,那么,族群单位的延续问题也就清楚了,即它的延续性取决于界别的维持。
    2. 由此可以依据一些社会原因,而不是依据一些由其他原因生成的外在客观差异来理解族界问题。
    3. 他主张,族群研究的重点应该在于圈定族群的族界,而不应该在于那些被族界圈定的文化内容。

族界理论概括

  1. 族群是一种人们自己或别人根据他们的出身和背景来推定的归属范畴。族群认同是族群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必然会产生辨认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界的方式。
  2. 族群认同和族界生成于具有不同内在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群之间的社会互动,其作用于组织和结构他们之间的互动。
  3. 族群认同和族界与那些在社会互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差异有关联,但不意味着族群界别和外在的客观文化差别必然是吻合的。

原生论

  1. 原生论缘起于对于一个问题的反思:族群意识为什么如此难以化解?
  2. 原生论被区分两个流派,文化历史学派和社会生物学派

文化历史学派

  1. 以格尔茨为代表,他侧重分析人们附着于自己历史和文化上的“原生情感”或赋予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原生情感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 格尔茨认为族群问题就是一种原生情感问题。
  3. #辨析/原生情感与公民情感
    1. 前者几乎是非理性的,它追求多与荣誉、名分相关,希望得到的是必要的社会尊重和承认。
    2. 后者则似乎更讲求实际,主要关注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更有效的政治秩序、更广泛的社会公正以及在更大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等。
    3. 由原生情感生成的不满所导发的是族群的语言、文化冲突,其政治后果轻者可能是某种自治权利被确认,重者则可能是国家的分裂或重组。
    4. 由公民情感生成的不满所导发的可能是阶级冲突或革命,其政治后果是政治上的改革、政府换届或国家机器的重建,一般不会导致国家疆界的改变。
  4. 原生感情与公民感情、原生纽带与公民纽带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可以转化的,而且前者的强弱程度和类型也可能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5. 在格尔茨看来,文化并不是那种具有生态或社会适应功能的行为模式,而是人们赋予那些包括行为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的意义,人的许多行为和追求并不完全出于理性上或经济利益上的算计,而是出于对某种人生观、象征意义或难以名状的美感的执着和迷恋。
  6. 总之,把族群认同原生化、美学化,在一定程度上与格尔茨文化馆中的反唯理主义倾向相一致的。

社会生物学派

范·登·伯格的解释
  1. 种族和族群实际实际上是亲属关系的一种延伸。这两者都是社会依据其真实或推论的世系来确定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的生物学特征较明显,而后者则常常以文化特点来做标记。
  2. 表现型体征常被当作族群区分标志,是因为它们较直接地反映了人们在世系或生物学意义上地关联。
  3. 由于族群是构建在事实或推论地共同世系和起源基础上地人们共同体,由于人们的世系和起源关联一般是通过通婚联姻来构建的,因此人们的通婚联姻以及婚后子女的世系认领取向关系导一个族群的存亡。
  4. 族群认同具有场景拆合和伸缩性,以自我为核心,依据血缘和世系纽带的梳近来向核心家庭、扩大家庭、世系群、氏族、方言群、亚族群和族群等单位逐级拆合和延伸,而这反映的也正是基于“不断追求”包容性适应的复杂表现。
对范·登·伯格的质疑
  1. 即使是世系、亲属群体也不是完全根据生物学关系的远近来建立的,比如单边世系群
  2. 既然文化已足以帮助人们超越其生物性,那么,就应该多去关注文化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而不应该来侈谈这些实际上缺乏证据的生物学原因。

工具论

  1. 在工具论看来,人是有理性的,无时不在算计和优化自身的利益。族群认同生成于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中,族籍不过是人们为追逐集体利益而操弄的一种工具,只有能够增进利益,族群纽带就会有巨大的感召力,但是在追逐优化利益过程中,族籍往往会被职业、阶级、乡籍、性别等身份替换,因此它具有情景商榷性。
  2. 由于认为族群意识的兴衰是由具体的政治、经济场景变换来决定的,工具论也被称作“场景论”
  3. 一般认为阿布纳·库恩是工具论的早期带头人。
    1. 他承认族籍具有象征或情感上的召唤力,因为它就人们的起源、命运以及生活的意义等生活中的永恒问题做出了回答。
  4. 族群之所以具有象征召唤力,是因为它具有实际的政治功能。族群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现象,强调传统文化是因为它能增强和调动一个族群的政治内聚力。
    1. 因彼此习俗不同相互仇杀以及对其他部落的习俗怀抱偏见是常见的,但不会引起严重的纠纷。
    2. 人们之所以就文化差异发生严重争执,是因为这些文化差异与他们之间的政治裂痕相关联。
  5. 库恩认为,当一些利益群体的成员不能依照法定的规则来把自己正式组织起来的时候,它们便会有意无意地利用既有地文化机制来把彼此组织和连接起来,而族群意识也正是这种条件下产生地。
  6. 保罗·布拉斯强调族群意识是如何被唤起和操弄的。
    1. 当一个族群在政治舞台上利用族籍来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受教育机会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政治利益群体。
    2. 有些族群要求在聚居区实行自治,要求享有完整的主权,就变为民族,即指那种其群体权利得到了政治承认,被政治化的族群人们共同体。
  7. 总之,工具论关注的是那些导致族群认同兴衰的经济、政治原因。

辩证阐释理论

  1. 查尔斯·凯斯,真正试图把族群认同的原生性和工具性综合起来考虑
  2. 查尔斯·凯斯认为,族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原生关系。
    1. 所谓原生关系是指那些根据既定或被认为是既定的事实来确定的关系。
    2. 所谓既定事实指那些在人们出生时便已被确定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