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态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的概念

生态学发展

  1.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为居住之意)
  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 在这里,环境不仅包括生物生存地域的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而且包括与其共存的其他生物。
    2. 生物和一定的环境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单元。
  3. 生态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整体观的方法,研究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何表现生命的形态和功能。

生态人类学

  1. 生态人类学最早是由美国的维达和拉帕帕特于1968年使用,从学术角度看,是由文化生态学发展而来。
  2. 生态人类学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这里,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

  1. 从20世纪初到现在,人类学的生态研究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一是决定论,决定论由两种极端观点:
    • 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前者认为地理环境因素决定性地早就了人类及其文化,后者的看法完全相反;
  2. 第二个是互动论,互动观点认为文化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文化和环境的重要程度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

环境决定论

  1. 环境决定论是指文化形成的外观及进化,主要是由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
  2. 其观点之一是气候对于个性和智力的影响决定了人们其他方面,尤其对政体和宗教的影响特别突出。
    1. 希波克拉底等人提出体液论并发展,直到19世纪,体液论衰退,但环境决定论观点留存下来
    2. 19世纪拉策尔认为:进步产生于强风暴地区,因为那些地区常有丧失生命财产的危险,加强了其生存竞争的能力,
    3. 20世纪亨廷顿继续这种推论,提出宗教的最高形式存在于温带,因为温带更有利于人们进行智力活动。
  3. 环境决定论的重新兴起于当时学术界站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即单线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有关。
  4. 如今环境决定论已基本被所谓的“人类-环境模式”论所取代,这种观点对环境的作用进行了限制,认为环境为非创造性条件,而且承认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人类学地理学

  1. 人类地理学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所创用。19世纪被弗洛贝纽斯应用到民族学研究中来。在民族学的研究中,有时候被称为文化生态学,但常常被认为是文化地理学。
  2. 总体而言,人类地理学具有强烈的环境决定论倾向,以单一的环境因素作涵盖性的推论,认为文化由环境所造成,这类研究把文化看做功能相关的整体,把诸如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的一些现象是为判断整个环境的标准,认为每个区域对应地产生整合的整体文化。
  3. 虽然这派学者也承认一些人类文化变异是不受地理因素影响的,但是贬抑这种文化变异为意外或人种不同的结果。

可能论

  1. 可能论是环境可能论的简称,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2. 20世纪20至30年代,人类学家对环境的解释观,点从决定论转向可能论。
    1. 博厄斯为代表的人类学者认为历史、社会及生物因素对于文化的解释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2. 博厄斯认为:“环境对文化的影响限于引起原有的文化形式中的某些修改(modifications),刺激所朝向的方向则由文化因素来决定。”
  3. 可能论在讨论环境在文化演进中的作用方面认为,文化发展水平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
  4. 环境论和可能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探讨人与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即将人视作一方,环境视作另一方,两者永远不会会和。两种模式的目的都是确定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决定论认为环境是塑造人的积极因素,可能论则认为环境是一种限制性或选择性因素。

文化生态学

基础解释

  1. 文化生态学探讨环境、技术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系统互动关系,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社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于变迁过程。
  2. 文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通过实证的分析,找出在文化界定的方式下,哪些特质与环境的利用最有关系。

文化生态学的方法

  1. 分析环境与开发及生产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行为模式与开发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行为模式影响其他文化因素的程度

斯图尔特

基本贡献
  1. 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是斯图尔德,其1955年出版的《文化变迁的理论》为文化生态学建立起系统的理论方法。
  2. 他将说明不同地域的特殊文化特征和文化类型的研究领域确定为文化生态学,使用文化生态解释人对环境的适应问题
  3. 他提出,文化生态学展示一个题目和一个方法,这个题目是:人类社会之调适于他们的环境是否需要特别的行为模式或是否允许某一范围的行为形态具有伸缩性。
  4. 文化生态学的方法之最重要贡献在于提出环境和文化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方面,而是辨证式的相互作用,或叫做反馈或相互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人类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发现文化的发展规律,寻找因果关系。
文化系统的决定因素
文化生态
  1. 斯图尔特提出:文化较之适应、调节以及生存的遗传潜能更能解释人类社会的本质
  2. 他以“文化生态”区别生物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
    1. 他认为适应是文化变迁的主要过程。
    2. 其中文化生态与生物生态两个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人的文化行为在适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后者则以生物的观点解释人的适应行为。
    3. 文化生态与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生态着重解释存于不同区域的特有文化特质与模式之缘起,而不是找出可应用于所有文化与环境之状况的通则。
文化类型(culture type)
  1. 认为历史时间顺序和社会发展水平所代表的文化特征是由文化的核心特征丛组成的,体现了社会文化在适应、功能方面的整合水平。
  2. 核心特征相同的文化可划归同一类型。
    • 例如,可以有狩猎和采集者的文化类型、父系群体的文化类型、封建的文化类型、农民的文化类型等,同一文化类型的生态适应和整合水平是一样的。

民族志生态学

  1. 20世纪50·60年代受主位、客位研究方法的影响,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也主张揭示被研究者对其生态环境的看法,即从内在认知的观点了解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所谓的民族生态学,或者叫民族志语义学。
  2. 这类研究注重每一个群体在语言上与语意上所透露出来的认识分类系统及世界观。认为把每个社会的语言材料加以分析,即可发现该社会成员用来界定概念、形成见解和决定事物的特质。

系统生态学

  1. 20世纪50年代在一般系统论影响下,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应运而生。
    1. 一般系统论,是用来说明生物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体系。
    2. 这一理论具有整体的观点,可用流程图来表示系统关系。
    3. 一般系统论不只研究物质,也研究非物质的方面。因人类为生物圈的一个种属,因而生态系统的概念得到人类学家的采用和借鉴。
  2. 格尔茨的研究视野建立于系统的研究基础上,生态系统所着重的关系是相互交错影响的多重网络关系,所采用的分析步骤是首先界定每一系统的环境与各种相关界限,再用一理论模型对系统中生命体、无生命体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所建立的一套动态流程关系。因为这种流程关系,生存的其他问题得到解决,就实证层次而言,生态系统是动物、植物与无生命的物质环境所构建出来的食物网,食物网的链接与循环影响该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命的存活问题。

群体生态学

  1. 来自动植物生态学的术语——种群生态学,用于人类研究时,是指一定数量的某一特殊群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2. 研究者将具有相同生活方式、一种同属的地缘性的团体称为生态群体。其主要研究影响该群体分布与繁衍的过程。
    1. “外在过程“会影响该群体与食物、水源、气候。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2. “内在过程”则包含了该群体在行为、生理和基因方面对人口密度的反应与适应。
    3. 这类研究倾向于强调生态方面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唯物论

基础内容

  1. 这是20世纪80年代由马文—哈里斯所提出的
  2. 这种理论代表了部分人类学家试图将客位分析框架与内在认知分类的主位框架,以及微观与宏观分析整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与分析尝试。

哈里斯

  1. 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借鉴了马克思物质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基础结构对结构和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客观行为对主位思想起决定作用,并试图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中融入文化内在认知的考虑,以及整合研究者的观点与被研究的当事人的观点。他的文化唯物论特别强调区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主位与客位观点。
  2. 哈里斯将社会文化系统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1. 客位行为的基础结构,即下层结构。包括生产方式与再生产方式两部分因素。
      1. 生产方式包括生计技术、技术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及工作模式等。
      2. 再生产方式则包括人口统计、配偶方式、生育率与死亡率、婴儿哺育、人口模式的医疗控制,以及节育、堕胎、杀婴等因素。
    2. 客位行为的结构,包括家庭经济与政治经济两方面因素。
      1. 家庭经济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分工、家庭的社会化、濡化、教育、年龄与性别角色、家规与制裁等因素。
      2. 政治经济则包括了政治组织、宗派、社会分工与赋税、政治社会化与教育、社会阶级与阶层法律与军警的控制、战争等因素。
    3. 客位行为的上层建筑,包括艺术、广告、仪式、运动与游戏、科学等方面的因素
    4. 思想的和主位的上层建筑,即相应地将主位因素分成三大部分对应于客位行为的三层结构。
      1. 与客位行为的基础结构平行的主位因素包括该民族的植物认知和分类、动物认知与分类、生存知识、魔迹法术、宗教、禁忌等。
      2. 与客位行为的结构平行的主位因素包括亲属关系、政治思想、种族与民族的意识形态、法术与宗教信仰等方面。
      3. 与客位行为的上层建筑平行的主位因素包括象征童话、审美标准与哲学、认识论、意识形态、巫术、宗教、禁忌等。

历史生态学、政治生态学

  1. 随着人类学家由对相对隔离的、传统的小型社会的研究,转向对当代民族国家市场经济中的群体的研究,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超越地方社区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2. 更大区域间的经济竞争,对于国际贸易的世界体系很大程度上的依赖,不同地区为争取文化霸权而进行的争斗,所有这些活动对于地方社会的影响都超越了物理环境给地方社会带来的直接影响。历史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由此诞生。
  3. 这一研究将传统的更多关注于环境一技术一社会一组织之间关系的研究与对政治经济上的权利,以及历史不平等因素的强调联系在一起。
  4. 历史生态学认为,要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居住于其中的人群的文化,就不仅要研究生态系统的历史,同时也要考察人类本身的历史,这一视角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文化生态观。
  5. 人类学家也开始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关注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渗透的问题,例如格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对荷兰的经济政策、爪哇岛进行的大规模蔗糖种植以及工业加工,以及为支持开发而实施的税制和土地使用权的政策的研究,就开始关注生态学研究中的政治、历史因素的作用.
  6. 一些人类学家用历史资料和地方志来记录与描述工农业发展、政府政策、国际援助和发展机构、多国合作和对话组织影响生态变化的过程,比较著名的如舍姆克(Marianne Schmink)和伍德(Charles H.Wood)对亚马逊森林砍伐的政治生态学的研究.

环境人类学或多种生态学、新生态学

  1. 环境人类学不仅限于学术研究,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等也广泛关注并将之应用于环境决策的实践。
  2. 环境人类学又被称为“多种生态学”(ecologies)或“新生态学”(new ecologies),其多样性特征表现在:
    • 多种理论来源、多种分析视角以及在具体实践中倡导文化多样性。其综合性、批判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使其区别于传统的生态人类学。
  3. 在研究范式上,汤森德(Ratricia K.Townsend)把过程生态学、历史生态学政治生态学或民族生态学等方法都包含于环境人类学的研究框架中,认为生态人类学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人类学研究,其侧重研究简单的小型村庄或社区的生态系统,而凡涉及环境的议题都可以被看作是环境人类学。
  4. 受当代多种学术思潮影响,环境人类学注重从象征、政治、历史等多重视角来探讨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其突破了传统生态人类学的“文化孤岛”的研究方式,注重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不对包括当地人、政府、企业、NGO等在内的多种主体的环境话语和实践进行分析。
  5. 这一视角与更多主题的讨论广泛相连,如发展主义与现代性、知识一权力的生产、统治与抵制技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
  6.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尤其强调文化想象对环境的构建,认为人们对一定环境空间的理解、表述和行动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场景紧密相连。
    1. 在这些研究中,比尔赛克以象征和历史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巴布亚新几内亚凯尔山地区(the Mount Kare)的挖金浪潮,认为当地派尔亚人(Paiela)图腾信仰内涵的转变对挖金浪潮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迅速渗透发挥了巨大促进作用。
    2. 布罗西斯(Peter Brosius)以政治生态学的视角考察了马来西亚沙捞越州(Sarawak)伐木抗议运动的兴衰史,并特别考察了各种力量在运动的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话语、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运动局势的变化。
    3. 盖宗(Lisa Gezon)则通过对 20世纪70年代马达加斯加北部沿海地区外来者与本地人在渔业资源的使用和管理上所存在的紧张关系及其行动策略的研究,考察了当地人如何发挥能动性,文化如何创建并改变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人类学的方法

多学科的合作研究

比较研究

  1. 比较的方法既包括共时性的研究,即比较研究生活于不同环境下的同时代的不同群体,也包括历时性的研究,即对同一个群体进行纵时的研究。
  2. 将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

应用性研究

  1. 生态人类学的研究能直接探讨与当代利害相关的问题,如环境的恶化,能源的供应,污染、社会秩序的杂乱无章等。
  2. 人类学家熟悉社会制度和价值模式,结合有关生产、人口、能量传递的广泛知识,可以对预见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性质作出贡献。
  3. 研究者可以根据对自然景观、生存技术、人口、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一套模式和建议。

综合性分析

  1. 生态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讨环境对文化特性的影响。
    1. 虽然以单一环境因素进行的涵盖性推论受到批驳,但人类学家无论如何也不能无视气候、地理条件、自然生物对他们所研究的人类群体的影响,而且在相似的环境中,可能会产生相似的文化。
    2. 这种环境与文化特性相关的例子俯拾皆是:坎儿井
  2. 在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中必须时刻注意环境以外的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避免使用简单的环境决定论或任何一种决定论解释人类及其文化。

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