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基本概念辨析
- 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 :是将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以阐述人类的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 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研究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关注人类如何获得现在的形态和行为。
- 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的区别
学习体质人类学的意义
- 是人类学联结自然科学的手臂
- 是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
- 了解人的能力、潜能及局限性
- 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体质人类学的构成
- 人体形态学(含解剖、生理、生化和人体测量),考察人体结构和形态。包括人体特征与其他动物特征的比较。
- 生物进化论(含生物、古生物、遗传学和文化研究等),考察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的进化及变异的机制,遗传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
- 灵长类学(含社会生物性和生态学),研究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生存环境、行为、习性、能力和潜力,构拟人类早期状况,明确人与动物的区别联系。
- 古人类学(即人类起源学),综合地质、生物和古人类等学科资料,考察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确定古人类资料在生物分类体系中的归属。
- 人种学(民族人类学):考察当代人类差异的分布和适应机制,包括人类种群的变异程度和原因,识别和批判各种形式的种族主义和偏见
- 体质人类学也研究文化,它认为文化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及其产品,这些方式和产品在认知层次上体现为表达生活意义的象征符号体系。
生物进化机制
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中提出的原理
- 所有物种生育子代的能力都大于食物增长的速度,即生育能力大于养育能力
- 所有物种的个体都有变异,同一物种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即同种个体独特
- 由于要生存的个体多余能生存的个体,所以会有生存竞争
- 在竞争中,有适应性变异特质个体得到更多的生存机会,即最适者生存
- 适者有更多机会通过生殖把特质传给子代,即受到自然选择
- 在漫长的地址年代中,成功的变异世代积累,导致新物种产生并实现进化
综合进化论
两个阶段的进程(变异和选择)
- 变异:不同个体得到不同的遗传材料,形成不同的表现型
- 选择,不同个体在繁育方面表现出的差别
综合进化论总结变异的根源
- 重组:包括性细胞生成时的遗传物质重组(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前的联合)及两性基因在形成受精卵时的重组
- 突变:是遗传密码在复制和传递时发生的意外错误
- 基因流动:指遗传物质加入或离开某一种群基因库(即内婚群体)的后果。结果是使一个种群中的一些遗传物质增加或流失
- 基因漂变:指前述原因之外的偶然小变动导致的种群基因库内容变化
学术界目前承认进化有两个层次:
- 种群层次上的微观进化,主要指种群基因库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短时期内(如两代人之间)的变化
- 更高层次(物种)在较长时段中的宏观进化。
- 对于宏观进化,学术界有两种理解:渐进积累和间断平衡
- 渐进累积论将生物进化和新种发生视为渐进积累过程,例如把从猿到人的进化看成连续无间的链条。
- 间断平衡论则将这一过程理解为长期稳定与短期骤变的交替。
- 我们认为间断平衡论能更好地解释古人类化石和人类遗传学资料上的历时间断和缺环(missing link)现象,同时也与突变和选择的原理兼容.
生态环境相关的种群单一渐变性分布:
- 单一特质从核心区到边缘区的根部强度确有不同;
- 不同的单一特质并不按照人们常识中的种族聚类,这进一步说明种族观念之无根。
相关问题
- #问题/体质人类学/衍生问题 种族主义以及如何看待种族主义
- 肤色是遗传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 当今人类是单一物种并有共同起源。人类不同种族的个体婚配不影响生育和生活能力。
- 种族是观念现实,不是生物学现实;是社会文化分类,不是生物学分类。
- 人类主要靠文化而不是躯体来适应环境,所以遍及全球的多达60亿的人类没有生殖隔离。这说明人类掌握和运用文化的能力是普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