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
语言的本质
语言的符号性
- 索绪尔的观点: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 符号是事物的代表,是指代他种事物的标记。
- 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 符号由形式(能指)和内容(所指)两个方面构成
- 形式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对象
- 内容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 语言是一种听觉的符号系统,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 任意性: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自然形成的习惯
- 语言符号是线性
- 线性即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的形式只能一个接着一个依次出现,绝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点上说出两个符号
语言的功能
-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其主要功能:
- 交际和传递知识
- 语言是人类传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交际工具
-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的产生克服了语言在交际中受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增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独有的交际工具
- 思维和记忆
-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都表现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这些必须依赖于语言的词和句子来进行,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思维就不可能进行。
- 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思想交流成为可能。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 他认为,人类语言的语法虽各不相同,但其深层隐含着相同的结构
- 表层结构:通过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类语言的不同语法结构
- 深层结构:不能直接从线性的语音序列中看出来的内在语法结构
- 他指出,所有人类语言都有相同的深层结构,并把人类共同的深层结构叫做”普遍语法“。
- 生成语法:人类天生具备理解普遍语法的能力,在幼儿时期就能把自己生长地区的语言作为素材,学习和掌握其他的语法,而通过学习而掌握的语法,乔姆斯基叫做”生成语法”
- 他基于上述概念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
- 该理论与“表层结构”不同,他从人类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的本质上探讨了语言的内在规律(所谓的“深层结构”)。
- 乔姆斯基指出,语言分析的目的是发现人的内在能力中的普遍性和规则性的东西,人的这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和生成新的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人的这种创造性,正是人类所具有的内在的语言能力的体现。正是有了这种结构,人类才能学习语言,而且只有人类才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 在他看来,语言是说本族语的人理解和构成合乎语法句子的先天能力,是在某一时期内说出的实际话语。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决定文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 在萨丕尔看来,人们的生活不但在语言的影响之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语言还决定了人们的行为(经验或文化)。
- 沃尔夫继承并系统化了他的老师萨丕尔的上述观点,提出语言决定论。沃尔夫认为,语言是一个用来组织经验的概念体系,这种概念体系不仅迫使人们接受一定的世界观,而且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 根据沃尔夫的这种观点,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概念体系,因此也就具有不同的世界观、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文化。
- “语言决定思维模式”是沃尔夫理论最基本的观点。语言不同,思维模式就不同,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就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型。这就是沃尔夫语言决定文化的基本逻辑。
语言反映文化
- 亲属制度和亲属称谓的关系是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 国内学者流行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组合体。
- 从这个意义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 但语言和文化还有另一层关系:语言符号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即文化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反映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德国卡西勒
- 认为人是符号化的动物。
- 他把信号和符号看成是人和动物相区分的重要标志
- 人这个“符号动物”生活在神话、语言、科学等“符号宇宙”中。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中取得一切进步都使这个符号世界更加精致和完善。
- 认为语言是一种和神话同样古老的符号形式,语言作为人类所具有的的一种特殊的能力,贯穿于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符号形式中。
- 认为语言是人类从神话思维方式到科学思维方式的中间环节,语言在整个符号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 认为语言具有构造世界的功能
- 依照卡西勒的观点,人类全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人这个符号动物运用符号创造出来的,符号是人与文化世界赖以链接的纽带,全部文化都是人的符号活动的产物。
- 无论是把语言看成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把语言和文化看成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是不可否认的。
语言的结构分析
- 结构语言学
- 我们认识一种语言,就是对其音义结合的系统进行结构分析,以发现语言结构单位之间的组合规则。学术界把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研究的领域成为结构语言学。
- 我们对一种语言的结构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它并把它描述出来,因此,这种研究领域也叫描写语言学。
- 一般来说,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四个部分组成。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成。语义系统始终伴随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中,因此语言系统的结构分析,实际上就是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子系统的分析。
语音系统
音素与音标
- 语音是一种声音符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等物理属性。
- 从音质的角度,对语音音节连续进行切分,所得到的最小的单位就是音素,可分为元音和辅音。
- 音素反映的是语音的物理属性,而音位反映的是语音的社会属性。
- 为了能够准确地把语音记录下来,必须有一套标写音素的符号,这种符号就是音标。
- 国际上通用的国际音标是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符号代表,一个音标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的原则制定的。
音位
- 音位: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从发音人的角度归纳出来的具有区别性特征的因素。
音位与音位变体
- 一些音素出现在同一种语音环境中,它们在音质上的差别,能使语素或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这些音素之间存在对关系;
- 另一些音素出现在同一种语音环境之中,它们在音质上的差别,不会使语素或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这些音素之间存在非对立关系。
- 在音位学上,把存在非对立关系的因素归并为一个音位,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化;而存在对立关系的一些因素则各自单独成为一个音位。因此,音位是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段音位与超音段音位
- 任何语言的语流都是按照线性序列发音出来的。
- 一个语言中的有些音位,在这个线性序列中占有一个时段,把这种音位叫做音段音位或音质音位,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就属于音段音位;
- 有一些音位,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中不占用一个时段,而是添加在某一音段(音素或音节)上面来区别词汇或语法的意义,叫超音段音位。这种音位用的是非音质的语音手段(如音高、音强和音长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因此也叫做非音质音位。超音段音位或非音质音位分为调位、重位和时位三种。
- 音素反映的是语音的物理属性,而音位反映的是语音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音素是跨语言的,同一个音素出现任何语言中,其发音特征(音质)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因为对应的是一个具体的语言,每个语言的音位的系统是不一样的,没有全人类语言(或所有语言)共同的音位系统。分析一个语言的音位系统,实际上就是分析这个语言的音位系统。
客位研究与主位研究
- 客位研究和主位研究来源于语音分析中的音素的和音位的分析。
- 音素的分析是指从声学的角度,对人类发出的声音进行的客观的、准确地记录和分析;
- 音位的分析是指从发音人的角度,对某一具体语言的具有区别性特征的音素所进行的归纳和分析。
- 20世纪40年代美国派克从语音分析的两个不同角度,引申出客位研究(etic approach)和主位研究(emic approach)概念。
- 文化的客位研究,如同音素的分析,采用类似国际音标那样的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概念和术语,对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进行分析,并从研究者的角度建构理论体系,这就是所谓的“从外部看文化”的研究;文化的主位研究,如同音位的分析,对某一具体文化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这个文化本身所特有的概念和术语,并用这些概念和术语来认识这个文化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从内部看文化”的研究。
词汇系统
词汇与词汇的分类
-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四要素之一,是一种语言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
- 词汇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相当于构筑语言的建筑材料。相对于语音、语法来说,词汇具有易变性的特点,还具有较明显的民族和文化的特点。
- 根据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 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历时稳定性和构词的能产性等特点,其核心部分是根词;
- 而不在基本词汇之列的如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专业词等叫一般词汇,最重要特点是变化快。一般词汇对发展变化最为敏感,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消亡往往反应在一般词汇中,它的使用频率低而且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词、语素与词的构成
- 词是构成词汇的个体单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 词是由语素构成,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
- 语素是构词的单位,但它不同于词,不能在句中独立使用。
- 语素有两种分类法,
- 根据构词能力分为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
- 自由语素既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 粘着语素只能与其他语素结合时才能成词。根据语素在词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不同,划分为词根语素和附加语素。
- 根据语素在词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划分为词根语素和附加语素
- 词根语素是一个词的核心,是该词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 附加语素是依附词根的语素,在词中只能表示附加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 由学者把附加语素分为词缀语素和词尾语素。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构成一个词的主干,语言学上叫词干
- 语素构成新词的方法(构词法)有两种:合成法和附加法。
语法系统
语法与语法单位
- 词和词组合在一起的规则叫语法,语法就是语法单位之间的组合规则。
- 我们的话语当中,按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大小不同的有意义的语言片段就是语法单位,语法单位有语素、词和句子。
- 句子是在我们的话语中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最大的语法单位,也是最基本的交际单位。
语法形式与语法手段
- 语法形式是把语法单位组织在一起的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的语言形式;
- 把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概括在一起,就是这一类型的语法手段。有六种语法手段:
语法意义与语法范畴
- 语法形式在组织一定的语法单位过程中产生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
- 根据某些共同特征归纳出来的语法意义的类别就叫语法范畴。
句法结构
- 句法结构及其表现手段
- 句法结构是指词语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形式,有主谓、偏正、述宾、述补、并列等不同类型。
- 表现形式有词序、虚词、词形变化。
- 直接成分分析法:根据直接发生的结构关系,把句子逐步切分成不同组织部分的分析方法。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误读
-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
- 跨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会发生误读,关注跨文化交际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对人类学家有特别的意义。
-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交际民族志
- 甘柏兹(John Gumperz)和海姆斯(D.Hymes)共同为交际民族志建立了基础。
- 交际民族志研究使用某种语言的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如何组织社会关系。
- 注重从语言和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的使用,重视对实际言谈交际的研究,其中包括言语行为。言语事件和言语情景等方面。
- 交际民族志重视对语言交际环境的研究,重视对交际情境的组成部分的分析,认为只有联系话语表达所涉及的事件,才能领会在有关场景中所使用的言语意义。
甘伯兹
- 主要著作:《交际民族志》(与海姆斯合作)、《会话策略》
- 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故障、冲突和误读,不仅仅同交际双方的语言有关,发音正确、语法规范、掌握一定词汇的非本族语者经常在同本族语者交谈时也会产生误解,这说明社会文化差异、社会角色的不同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是交际中产生误解的原因。
- 他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间交际与交谈的考察,找到跨文化交际中误读的原因
-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讲话人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言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中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语行为,从而产生交际故障。
- 讲话者在交际时由于不同的话语文化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时讲话者在谈话中的推断和言语行为及意图暗示来自不同系统的结果
- 认为不同文化间交际误解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一些特定的话语特征或策略,即与“语境化暗示”有关。
- 这些特征显示不同的“文化假设”和“信息组织方式”
- 认为语境不是现成的,而是由话语参与者在言语交谈过程中共同营造出来的。
- 语境化是通过将语境化提示和背景知识结合起来等一系列程式而产生的。
- 研究话语,尤其是不同种族间交际的话语,就是要研究在话语中起作用的那些语境化暗示,进而对这些暗示所反映的谈话参与者的社会背景做出判断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