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概论

田野工作地定义、地位

  1. 田野工作
    1. 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构架的源泉
    2. 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2. 人类学理论建立在大量地民族志材料地研究基础上。人类学的材料基本来源只有一个:田野工作
  3. 田野工作是人类写研究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田野工作的演变

  1. 在人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前,大量有关人类学资料是非人类学家积累。人类学的”先驱著作“是由“地理大发现”之后蜂拥到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航海家、旅行家、地理学家、殖民者、传教士们留下的。
  2. 1874年,英国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编印发行了田野工作手册《人类学的笔记和询问》,这是人类学学科产生的一个标志
  3. 在人类学草创时期,学者以搜集资料为目的到民族地区考察,同时也存在安乐椅式的书斋学者
    • 这一时期,人类学家不愿意亲身进入到被考察的民族中去
  4. 20世纪上半叶,功能学派的理论和实际对田野工作的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被“马林洛夫斯基革命”所改变。
    1. 指对田野工作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
    2. 这是人类学田野工作发展过程的一次变革,一次飞跃,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
  6. #关联中国/田野工作 中国人类学在产生之日起,就把田野工作摆到重要地位
    1. 中国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田野工作紧密相关
    2. 1928年起,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开展了对广西瑶族、台湾高山族、黑龙江赫哲族、湖南苗族、浙江畲族、海南岛黎族、云南彝族等民族的实地调查。
    3. 直到1949年,中国人类学者所作工作
      1. 介绍西方人类学
      2. 从事本国人类学田野工作
    4. 新中国的人类学田野工作最突出的成果有两项:
      1. 民族识别
      2.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 根据这些实地社会历史调查结果所提供的基本素材,自1979年起,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组织并陆续编写并出版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 《中国少数民族》
        •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
        •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7. 田野工作式人类学创新的基本动力。人类学发展创造的源泉不在书斋,而在田野工作的广阔天地中

田野工作的特点

  1. 社会性和多元性
    1. 人类学以民族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的不是文化的 某一局部,而是整体。作为某一民族的民族志,无疑是对该民族社会的全貌描述。
    2. 同时,在整体的研究中,人类学者遇到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工程。田野工作不能再满足单一的民族志资料的手机,并且这种多元性要求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必须与其他学科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
  2. 文化性和生活性
    1. 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化。
      • 从广义讲,一切文化意涵均为人类学所关注。人类学的文化研究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性,人类学者探寻的是人类千姿百态的文化模式、文化象征与文化意义。
    2. “吃喝拉撒睡”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历史性和现实性
    1. 人类学研究对历史有着深邃的洞察力。人类史前史是人类学的专长,人类学者们通过调查和研究,可以为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重建历史
    2. 人类学调查立足于现实,追寻历史,更重视目前的状况
  4. 实践性和探索性
    1. 人类学发展史上,出现颇有成就的书斋学者,所以不能将书斋学者排斥出人类学圈子。但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属性是实践,只有田野工作的实践,才会给学科提供用之不竭的营养
    2. 田野工作的目的在于获取第一手资料,田野工作是一个探索过程。进去田野之前可以带着假设,但是这些假设既可以被证明,也可以被推翻,这个过程中鲜明地体现出探索性
  5. 艰苦性和变化性
    1. 一般人类学田野工作,对于调查者来说都是在陌生的、偏僻的、具有族际和文化差异的地方进行的
    2. 人类学不是静态的学科,在不断变化:社会在变,调差对象在变,调查内容在变,调查方法和手段注定也要随之变化

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

  1. 主位和客位
    1. 主位研究: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解释他们的文化
    2. 客位研究:站在局外,用调查者所持的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 主位观察和客位观察使互补的,将两者结合运用,才会得出深入的见解,才会分析出表层现象后面的深层结构,才会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2. 宏观和微观
    1. 宏观与微观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比较大的区域性调查或跨区域调查是宏观调查
    2. 微观调查又称“微型调查”,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进行调查。“微”是指深入到生活实际,而不是泛泛地一般化的叙述。这样的“微型”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通过比较不同“型”,就能逐渐形成全面的宏观的认识。
    • 即宏观调查是面,微观调查是点
  3. 社区和个案
    • 在微观角度以内,社区和个案是人类学的两种典型的研究角度
    1. 社区调查是社会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实地调查,但追本溯源,社区调查方法是从人类学对近现代部落社会的调查研究中产生的。
      1. 人类学的社区是田野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人群;人群所居住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或文化;
      2. 在人类学研究中,社区调查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一层面文化的全貌
    2. 人类学借用个案来进行文化的个案研究
      1. 个案法源自心理学,指搜集某个人的家庭情况及社会地位、教育影响、职业经历、事业成就、健康条件等历史资料,加以分析,从而探究其心理特征的形成和人发展过程
      2. 个案法虽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研究的单位,目的在于通过个体去发现整体,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1. 个案被解说为“一个整体”
        2. 个案调查是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
  4. 定性和定量
    1. 人类学借用化学中的定性来确定性质,借用定量来确定数量。
    2. 以往的人类学调查中重定性、轻定量,与方法论的制约有关。但是已经开始注重定量分析,主要是表现把统计学广泛用于调查研究中。
  5. 专题和综合
    1. 专题调查:选择某一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和研究。
    2. 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自身的专门化,但民族和文化的领域十分广阔,单靠人类学已无法驾驭新的重大课题。

田野工作的具体方法

  1. 文物文献搜集
    1. 少数民族文物与常规文物不同,它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民族文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即富有民族特点。
    2. 文献的收集包括谱牒分析,只对调查人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它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谱系调查由现今一家一户的姓氏和名称、亲属称谓、直系和旁系的血亲姻亲关系为出发点,一代一代地上溯到不能记忆为止。进行这种调查,要掌握必要的语言学和语音知识。
  2. 参与观察
    1. 观察要身临其境,所以通常称为“现场观察”、“直接观察”。观察是否细致入微,往往是发现问题的关键。特别对于某项活动,要“眼观六路”,就是说要看的全,又要自始至终,把握全过程。人类学调查更强调参与观察。其先决条件是在一个地方长期住下去,至少要一年时间,要求调查者学会被调查民族的语言,“入乡随俗”,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像一个“尽量合格的当地人”。这种方法是人类学家所倡导并付诸实践的。
    2. 有学者采用定点追踪的办法,有人称为“历史追踪法”,即指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的长期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聚不上发生的演变,从中发现历史演变的特点、原因和规律。作为一个研究者或研究单位,应该建立一两个固定的社区调查点,每隔一两年下去调查一次,经过多年积累之后,再做比较分析。
  3. 个别访谈
    1. 人类学调查强调“直接”性,即深入实地,面对面地接触调查对象。个别访谈,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访谈的对象以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单位。内容既可以围绕访谈对象自身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其他问题。访谈的对象一般有选择,或者有阅历,或者是知情人,或者具有典型性。
    2. 国内最常用的就是开调查会,这是人类学田野工作个别访谈的一个变异的形式。调查会有多个层次,比如到一个县,首先刻在县城召开有关工作人员的座谈会。这类调查会可开得比较正规些。然后再到区乡开不同背景人员的调查会。基层调查会到会的人不宜多,一次有四五个人就可以了。调查者要善于引导与会者,把话题集中在所调查的问题上,但要注意,打断或制止任何一个发言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3. 调查问卷作为辅助工具是常用到的。问卷法的本是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为观察研究而采用的一种有调查对象填写表格的方法,主要用于抽样调查。一般来说,它们被用做补充方法来说明用别的方法取得的资料。在大多情况下,人类学者并不采用填写问卷表的办法,而是拟好提纲,由调查者直接向调查对象进行口头提问。问卷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问题关心的程度、态度及心理状态。

民族志访谈艺术

时代背景及理论发展

  1. 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学理论发生重大转向,尤其是在民族志的撰写上对由马琳洛夫斯基所确立的传统民族志提出反思
    1. 反对所谓的“客观”、“科学”。而追求“主观”、“逼真”和“解释”。
    2. 这种新型民族志深受以格尔茨为代表的解释人类学理论的影响,故此有人称之为“阐释性民族志”。
    3. 它既反对百科全书式和进化全程式的民族志,也反对那种致力于从研究者出发的、客位的、社会组织研究的专题民族志,认为这种试图描绘“规则”的叙述是“浅描”。
    4. 与此相对,它提倡从研究对象出发的、主观的、对“意义”的细致、深刻的描写,即所谓“深描”。
  2. 深描有以下理论的假设前提
    1. 任何文化都是多元复合,而非单一的,一个文化中有数个亚文化;
    2. 即便一个单一文化(如乞丐文化,大学生文化)也不能描述穷尽其所有内容,因此只能描述一两个关键事实;
    3. 民族志不是对经验现象的描绘,而是“解释解释的解释”,即对当地人对经验现象的本土解释的解释;
    4. 对于一个给定文化,只要研究其一两个关键范畴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整体的意义系统。
    • 这几个理论前提给人类学领域带来重大冲击。
  3. 主观民族志
    1. 也叫实验民族志。
    2. 主观民族志强调文化是一个“意义系统”,所致力搜寻的是当地人对自己文化意义系统的本土理解或阐释,而不是试图找到一些合乎客观社会结构理论或假设的文化现象或事实。这就要求田野工作者想方设法去挖掘出当地人的意义系统。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受这种主观民族志理论指导的个人访谈艺术——DRS方法。

DRS(重点)

基本信息

  1. Developmental Research Sequence
  2. 是一个受主观民族志理论指导的个人访谈方法,大概可分为预备工作、实际操作和民族志写作三阶段,每部分之内又有若干部分。这种方法要求穿插含有各种分析的一系列的民族志访谈,这样不断验证和反复询问、分析,最终发现一个文化的主题,从而得出该文化的意义系统。

DRS方法步骤

预备工作
1确定报道人
  1. 田野工作者和报道人的关系非常复杂、困难,成功的田野工作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建立、发展和维持一个有创造力的亲和关系。
  2. 一个合适或成功的报道人应当具备以下5项条件
    1. 1.对己文化完全的濡化:一个优秀的报道人非常了解其文化,甚至不用思考,就根据年复一年的实践而自动的行事。
    2. 目前的参与:离开一个文化场景会带来视角的巨大改变。,一个目前没有参与的报道人会大幅度地曲解他原来所在的文化
    3. 来自不熟悉的文化场景:最具创造力的关系产生于完全濡化的报道人和完全非濡化的田野工作者之间。
    4. 兴趣与充足的时间:解决单个报道人时间不充足的一个办法就是确定接力报道人,即拥有相似经历和背景的多个报道人。
    5. 叙述的非分析性:我们鼓励报道人根据本土“民间理论”的视角来提供对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即使他们不能提供任何解释,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时间和行动就足够了,尽量避免他们使用客位的外界理论来分析
2访谈报道人
  1. 民族志访谈也是一种言语事件,有着不同于朋友式的民族志要素
    1. 明确的目标
    2. 民族志解释,包括项目解释(访谈目的)、记录解释(取得记录的允许)、本土语言解释(提醒报道的不对称)
  2. 民族志访谈的基本要素和流程:问候→给予民族志解释→问民族志问题→不对称的角色交换、表达兴趣→表达文化物质→重复问题→重述报道人的本土语言→使用报道人的本土语言→假设处境→问朋友式问题→离开。虽然这似乎是一个访谈流程,实际上这些要素是在访谈过程中不断重复使用的。
3做民族志记录
  1. 民族志记录包括田野笔记、录音带、图画、手工制品,以及任何其他记录该文化的东西,主要是成文的田野笔记:
    1. 在访谈中做的简要笔记;
    2. 扩增了具体活动的记述;
    3. 田野工作者的私人日记;
    4. 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报道人的评价所做的对文化意义的分析、对被研究文化的解释和洞见。
  2. 做民族志记录时套遵照两个原则:
    1. 语言辨别原则,即对田野笔记每个条目的语言加以辨别,看是研究者自己的语言还是报道人的语言,或者是第三者的语言,而不能不加分辨地混合运用。
    2. 文字记录原则,要求对报道人所讲述的语言完全记录,而不能由研究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以总结、重述和压缩。
民族志问题和民族志分析
描述性问题——领域分析
  1. 描述性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报道人所在的文化场景,包括5类问题:
    1. 扫描式问题
    2. 聚焦式问题
    3. 个案问题
    4. 经历问题
    5. 本土语言问题
  2. 民族志分析可分为3类:
    1. 领域分析、分类分析和成分分析。
    2. 领域是文化知识中一个类别的民间术语,内含两个以上的亚类(其他符号),领域之间则通过语义相关而构拟出文化轮廓。
  3. 初步的领域分析主要就是要找出文化领域,主要有以下4个步骤:
    1. 筛选访谈笔记的例子
    2. 寻找指代东西的当地名称
    3. 从例子中识别出可能的包含术语和被包含术语
    4. 从其他访谈笔记中搜寻其他被包含术语
结构性问题——分类分析
  1. 结构性问题的功用在于探索报道人的文化知识的组织情况,其提问需要严格遵守以下一些原则:
    1. 与描述性问题和对照性问题结合的原则
    2. 解释原则
    3. 重复原则
    4. 场景原则
    5. 文化形貌原则
  2. 结构性问题也分为5类:
    1. 确认问题,其中包括领域确认问题、被包含术语确认问题、语义相关确认问题和本土语言确认问题
    2. 包含术语问题
    3. 被包含术语问题
    4. 替换术语问题
    5. 卡片整理结构性问题。
  3. 对民间术语相似性的探索
对照性问题——成分分析
  1. 意义相关理论则要求民间分类能够通过揭示一个领域内的符号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来反映符号的意义,发掘一个文化的意义。可以运用以下原则:
    1. 相关原则,即通过找出一个符号如何与其他所有符号相关来发现其意义;
    2. 使用原则,即通过询问一个符号如何被使用,而不是问它的所指来发现其意义;
    3. 相似原则即通过找出一个符号如何与其他符号相似来发现其意义;
    4. 对照原则,即通过找出一个符号如何与其他符号不同来发现其意义。
  2. 主要有两种方法来寻找民间术语的差异:其一就是回顾所有的田野笔记,通过看不同报道人的不同叙述来找出差异;其二就是提问对照性问题。
  3. 上述对照性问题包括
    1. 对照性验证问题;
    2. 单项对照问题;
    3. 双项对照问题;
    4. 三项对照问题;
    5. 对照集归类问题;
    6. 问题提问游戏(用以考察报道人的分类体系)
    7. 排序问题(用以考察报道人的价值体系)
  4. 成分分析是对文化符号的性质(意义成分)的系统探索。
  5. 在将一个民间术语置于一个特定领域以及为其在一个特定分类里我到位置时,就分离出了一个单项的语义关系。在做成分分析时,应当将焦点放在个民间术语与其他符号的多重关系上。
  6. 有些田野工作者致力于寻找一个对照集里的成员之间的正式或逻辑的差异(他们使用了自己的概念,却没有关注其分析是否合乎该文化的性质),这样的分析为的是发现结构性现实,而这并不一定与报道人的概念相符合。我们在这里致力于寻求报道人世界里的心理现实,是报道人所认知的自己的文化
文化主题
  1. 完整的文化描述应当包括对一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也要包括对文化场景的综合描述和表达整体意义的叙述,即提供对一个文化或文化场景的整体观。
  2. 文化主题分析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1. 渗入一个文化,即完全参与一个文化并用之来思想和行事,如此可以洞察出该文化的主题
    2. 列举文化清单,即列举出文化领域、例证以及其他材料,用以发现重复出现的主题
    3. 对民间领域作出成分分析,用以发现哪些领域是为报道人所看重的
    4. 在对照纬度见找出相似性,即比较两个领域的对照维度来发现主题
    5. 识别出关键性领域
    6. 制作出文化场景的大纲结构图
    7. 寻找普同性主题,例如社会冲突、文化对立、社会控制等
    8. 写出文化场景的综合总结
    9. 与相似文化场景进行比较。
民族志写作
  1. 前面两个步骤是进入一个想要理解的文化——报道人的语言和思想,掌握他们的符号和意义;剩下的是向读者描述该文化,要求熟悉读者的思想和意义系统。
  2. 翻译可以是包括发现一个文化的意义及将这些意义与另外一个文化里的人沟通的整个过程。
  3. 民族志写作有6个层次:
    1. 普同性叙述
    2. 跨文化的描述性叙述
    3. 对一个社会或文化集体的概要叙述
    4. 对一个具体文化场景的概要叙述
    5. 对一个文化领域的具体叙述
    6. 具体事件叙述。
  4. 写作民族志应当首先考虑读者,这会影响民族志的每个方面。接着还要确定一个主题,并根据主题来写出大纲,然后按部分进行写作,主体部分结束以后再写前言和结论,最后定稿,至此,一份完整的民族志就面世了。